新西兰奶粉因为肉毒杆菌污染问题而广受关注,但婴儿通过奶粉摄入肉毒杆菌后,会有什么危害?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刘秀梅指出,目前,国际上关注最多的是婴儿配方粉中的阪崎肠杆菌可导致婴儿脑膜炎,还没有因食用婴儿配方奶粉引起肉毒杆菌中毒的典型病例报告,或因此导致的国际贸易纠纷。我国对婴儿肉毒中毒的相关研究也很匮乏。
据悉,国际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曾于2004、2006和2008年先后对婴儿配方粉和较大婴儿配方粉中的微生物危害进行了3次风险评估专家会议,但根据当时各国的流行病学资料、产品中病原菌的污染资料以及国际食品贸易争端或食品召回的资料,微生物危害均集中在阪崎肠杆菌、沙门氏菌,而未涉及肉毒杆菌。
相比于奶粉,家庭自制豆制品、肉制品等食物发生肉毒中毒的可能性更大。
“我国的肉毒中毒,多发生于家庭自制的密闭发酵类食物,如发酵豆制品、谷物和肉制品等,在一些特定地区,如新疆等地,发生病例较多。”刘秀梅指出,预防肉毒杆菌最好的方式就是原料控制、环境监测,高温杀菌,在现代工业化食品的生产过程中,一般都能保证做到高温杀菌,但在家庭自制食品时,就很难保证了。
与成人相比,肉毒杆菌对于婴儿来说,风险更高。婴幼儿,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,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,肠道内的正常菌群还不够强健,不具备抵御其他致病微生物的能力,当肉毒杆菌的芽胞进到婴儿的肠道后,可能生根、繁殖,释放毒素,导致婴儿中毒。
刘秀梅介绍,婴儿发生肉毒中毒后,主要影响其神经系统,临床表现常是先有便泌,约l~2周后,出现头颈部肌肉软松、允乳无力、吞咽困难、眼睑下垂、全身肌肉松弛减退,这些现象可持续8周以上,严重者亦可因呼吸肌麻痹而导致婴儿猝死。肉毒中毒的死亡率可达30%以上,死亡率高的原因,一是毒素的毒力强;二是临床误诊,未尽早明确病因,以致患儿没有得到及时的对症治疗。如果诊断治疗得当,注意营养与护理,患儿大多可在1~3月内自然恢复,并没有后遗症。
“不过,在已被召回的婴儿配方奶粉原料,甚至已被加工的食品中是否存在肉毒杆菌污染,是否可以检出肉毒毒素,目前尚不清楚。”刘秀梅指出,“与化学污染物不一样,微生物污染是不均匀分布的,而且肉毒杆菌是厌氧菌,它的生存需要特定的条件,有氧、甚至少量有氧环境都不利于其生存。所以,相关食品企业在通风、低温、有氧环境下储存食品原料,加工过程采用恰当的高温处理工艺,是可以有效控制肉毒杆菌污染,保证婴儿的食用安全的。”(来源:光明日报)